- 영문명
- A biographycal sketch of Wang Anyi
- 발행기관
- 한국중국소설학회
- 저자명
- 金珍姬
- 간행물 정보
- 『중국소설논총』제27집, 265~294쪽, 전체 30쪽
- 주제분류
- 인문학 > 문학
- 파일형태
- 발행일자
- 2008.03.30
국문 초록
영문 초록
这篇论文主要是写王安忆的生平。材料多选取于她的小说和散文。
王安忆生于南京,一岁时,跟随父母搬迁到上海。她的父母是延安的革命同志,父亲是戏剧导演,母亲则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茹志娟。
她的父母因为参加革命活动非常忙碌,没有时间照顾她,但又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到邻居小市民阶层孩子的不良影响,所以不允许王安忆跟他们来往。为此她度过了如同孤儿般的幼年时代。
文革发生时,她还只是个12岁的小学生,不能参加红卫兵的活动。于是跟朋友们一起效仿红卫兵搞了一些幼稚的活动。
小学毕业后,她这个年级不能直接上初中。她虽然被安排到她家附近的一所中学,但实际上全中国学校的正常课程已经全部都被取消了。不久以后,按照政府上山下乡的政策,她去安徽农村插队,在农村度过了两年半的时光。在七十年代初期,她的户口不能直接迁回上海,于是她考取了徐州地区文工团,在这个文工团里当了5年多的大提琴手。
文革十年期间,她正处于接受中等教育的年龄,但她却是属于被教育和城市都弃绝的一群。所以她认为她这一届是最倒霉的一届。
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她的这些特殊经历,一方面让她得到了很多经验,扩大了她这个大城市孩子狭窄的目光;另一方面,让她了解到中国农民的纯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。
文革结束后,她重新回到上海,在一个杂志社里一边搞编辑工作,一边写小说。两年后,她得到了正式学习文学的好机会,在北京的文艺讲习所里学了一年文学和创作理论课程。
29岁时,她受到美国艾荷华大学的邀请,参加该大学举办的国际写作计划的活动,认识了很多外国作家、学者及旅美华人。在这些人当中,和一位台湾作家的交流对她非常重要。他们以一种共属同一文化圈,共同感觉到“相濡以沫”的情感而互相照顾、悉心呵护。这一“相濡以沫”的情感,抚慰了王安忆因以前的经历所受到的伤害。她克服了自己的伤痛,又能以一种新的眼光去关注别人的痛苦,而且她对于自己是中国人有了强烈的认同感。
回国后,她的创作思维更加开阔,她致力于寻找自己的生命之根和中国文化之根,创作了大量属于寻根文学类型的作品。同时她也开始关注人类最普遍的问题,创作了许多反映普通人坎坷命运和人与人之间復杂情感的作品。
近几年,她在中国文学界最具权威的作家协会工作,现正担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和上海市作协主席的职务。她反对媚俗文学,倡导文学创作应该起到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。
목차
1. 들어가는 말
2. 王安憶의 유년
3. 청소년기
4. 청ㆍ장년기
5. 나오는 말
〈參考文獻〉
〈中文提要〉
해당간행물 수록 논문
참고문헌
최근 이용한 논문
교보eBook 첫 방문을 환영 합니다!
신규가입 혜택 지급이 완료 되었습니다.
바로 사용 가능한 교보e캐시 1,000원 (유효기간 7일)
지금 바로 교보eBook의 다양한 콘텐츠를 이용해 보세요!